记者妈妈的家教“新闻”

 二维码
作者:张凌云

经常有人问我,“你采访过那么多世界大事和重要人物,未来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?”作为一位母亲,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。

曾经做过一个人工智能的专题,专家说过最易被取代的,是那些经过培训就能掌握的重复性工作,最不易被取代的是人类的社交、创造、审美以及独立思考能力。也许这就是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。

而家长从事各行各业,其实都可以成为某一行的专家家长。比如你是律师爸爸,我是记者妈妈,大家不妨从本行入手进行家庭教育,千万别让木匠的孩子没有板凳坐。

记者妈妈张凌云,用新闻故事陪伴孩子成长

记者妈妈张凌云,用新闻故事陪伴孩子成长

出差妈妈的育儿“三宝”

香港的产假特别短,只有10周。生完孩子后不到三个月,我就不得不回到工作岗位。孩子半岁,我开始出差,并在坦桑尼亚**专访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……“妈妈出差”成为这个家的常态。怎么才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长,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,高质量陪伴孩子呢?作为一个经常要出差的记者妈妈,我逐渐摸索“研发”出了自己的育儿三宝:明信片、地图和多聊天。

从产后**次出差至今,每到一国,每走一地,我都会寄明信片给孩子,让孩子与我的出差目的地建立某种直接的联结,这个简单的动作我已经坚持10年了。当孩子收到这些从世界各地寄来的信时,总会特别开心,同时也会对这些未知的地方充满好奇。特别是两三岁以后,他开始关注妈妈的行程,追着妈妈讲国外见闻,再大一点还会自己找书看。满满的两大盒明信片,不仅装载着母子之间浓浓的思念,建立了母子之间的特殊情感联结,也成为孩子成长的特殊记录。

孩子3岁时,由于工作原因,我们一家人开始在香港和北京两地辗转,前前后后一共给孩子换过四个幼儿园,有传统的、有国际的;有讲广东话的,也有讲普通话和英文的;有需要坐校车的,也有就在家门口的。和许多家庭怕换幼儿园、怕换老师、怕孩子太小不适应不同,当父母对这一切表现得很正常,能接纳并迅速适应时,孩子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,并能发现新环境的新鲜有趣之处。虽然每次变化也都需要艰难地过渡,但他也总能很快交到新朋友。

孩子3岁起,我买了一张世界地图贴在孩子房间的墙上。一开始是一张儿童版的地图,上小学后就换成标准版的世界地图。儿童版地图的每个国家都有卡通图画配合,比如中国有长城和熊猫,美国有金门大桥和NBA等等。每次妈妈出差,他都会自己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。每当听到我说什么新的地名,他也会趴在地图上研究。

记得有段时间,新闻里有很多关于叙利亚战争的报道,我随口问了一句,“你知道叙利亚在哪儿吗?”孩子马上回答,“就在伊拉克旁边。”一张地图就像一把钥匙,开启了孩子探索世界的道路。

另外,孩子都喜欢听故事,作为周游世界的记者妈妈,讲故事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,而且,最可贵的是,都是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。我每次出差回家的必修课就是与孩子分享采访的见闻,以及到访国家的风土人情,甚至不同的文化和宗教。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,我会遵循四个原则分别是:平等、耐心,不敷衍、不装懂。平等,是把孩子当成朋友;耐心,是让孩子有机会不断发问;不敷衍,就是绝不用简单的“不知道”和“可能吧”这些似是而非的话;不装懂,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无知,跟孩子一起查资料寻找答案。这种认真的态度,帮助我的孩子养成了不懂就问、凡事探究的习惯。

张凌云   凤凰卫视资讯台助理台长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媒介与女性”教席兼职研究员,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,广州妇联执委,微信公众号“凌云童行”创办人。

张凌云 凤凰卫视资讯台助理台长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媒介与女性”教席兼职研究员,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,广州妇联执委,微信公众号“凌云童行”创办人。

让孩子在新闻故事中“看世界”

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,对于年幼还不常远行的孩子来说,通过新闻看世界简单易行。因为我和丈夫都是做新闻的,孩子好像从小就有一种新闻敏感性。上小学以后,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难回答,孩子越来越像个“小小思考家”。

“为什么叙利亚会打仗?”“钓鱼岛是中国的,为什么日本说是他们的?”“妈妈你见过特朗普吗?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?”……

我开始意识到,普通的聊天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了,怎样才能带他认识世界,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呢?我开始探索制作一档音频节目,专门给孩子们讲新闻故事。

“太好了!我愿意做你**个听众!”“那你愿意跟妈妈一起做吗?”“愿意啊!但是……妈妈,你这个节目收钱吗?”“怎么了,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?”“因为好多音频故事都是收钱的,没钱的小朋友就没办法听了!”“我们的节目必须免费!”“妈妈真棒!”

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总能让你惊奇,看着他期待的眼神和兴奋的表情,我决定把节目定位为公益性质,通过大家最容易接触到的形式——微信公众号来运作,于是“凌云童行”在2017年春诞生了。两年来,我已经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100多个新闻故事,不但帮助我的孩子开拓了视野,也成为不少家庭周末的固定节目。

给孩子讲新闻可不容易,为了让内容更生动有趣,我会设计故事情节、丰富音乐和音效,多用新闻现场的同期声,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。而每一期节目我都会邀请儿子参加,有时是一起讨论选题,看看哪些是孩子们感兴趣的;有时也会请他参加节目录制,了解他对问题的思考角度,锻炼他的表达能力。

公号的文字部分我也十分用心,为给家长和高年级的小朋友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,还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作为补充。为了引导孩子多思考,在每一篇文章的末尾我会设计几个问题,鼓励孩子和家长进行讨论。两年过去了,我们和孩子一起认识了很多世界大事,我的儿子也成为学校里的“世界通”,经常跟大家分享新闻故事和个人见解。

从小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

再过几个月,儿子就要上中学了。最近两年,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关注的另一个领域。孩子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从小就频繁接触各种电子产品和网络信息。新闻启蒙、媒介素养也要从小培养。怎样才能让孩子明辨是非,在网络世界里学会保护自己呢?

我利用传播学中的媒介素养知识,结合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,开设了“媒介素养小课堂”。在信息大爆炸中,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做明辨的受众和负责任的传播者,从如何分辨假新闻、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到警惕网络陷阱等等。

比如,如何识别假新闻,其实是所有家庭成员,包括孩子和老人都该懂一点的基础媒介素养。它甚至可以变成家庭话题小游戏,训练批判性思维。

首先,要看新闻来源是否可靠,多方求证是个好办法。有时,一些看似高大上的“某某机构”也可能是虚拟的,一些网址看起来唬人,但可能是假新闻网站,需要格外小心。

其次,信息是否准确全面,5W是一条新闻的标配:何时(When)、何地(Where)、何事(What)、何因(Why)以及何人(Who)。有些假新闻将各种文字、视频、音频和图片,拼凑剪辑在一起。失真却抢了头条导致后续不断反转。

甚至捏造数据、逻辑误导、图表错觉,也数见不鲜。不妨引导孩子思考,一份调查数据是否合理是否可靠等等。

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,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千万种,可别忘了自己最擅长的那一块。

不管你干的是哪一行,不妨用自己职业中信手拈来的最精彩的精髓,滋养孩子的身心成长。